引言:農產品配送市場廣闊,需求具有普遍性。每當收穫季節,大量的農產品涌入市場,“銷路廣”與“競爭大”並存,然而農產品配送會發生“農產品滯銷”的情況,急急忙忙找銷路,越是着急,銷路越難找,尤其是那些應季鮮活的農產品,很容易造成損失。
2018年出現多起農產品價格下降。農村結構的原因出現產量過剩的事情時有發生,在2018年就發生多起農產品價格下跌的事件。
1.2018年6月份大蒜價格下降,價格跌至10年來的最低谷,在河北、河南甚至出現滯銷,經調查發現過度的擴種是導致此次降價的主要原因。
2.2018年7月份香蕉價格下降,同樣是因爲過度種植,市場供大於求導致滯銷,當時很多網友呼籲幫幫南方的蕉農。
3.2018年11月底全國大棚蔬菜價格出現暴跌。就在此時白菜一毛錢一斤、花菜兩毛多一斤,這次價格下跌波及到全國大部分地區,儘管社會上很多好心人幫助菜農銷售蔬菜,但是蔬菜產量太大,這樣的善舉也是杯水車薪。
農產品爲什麼頻頻滯銷,誰的鍋?
1.從供求方面來看,產品的供過於求,因此根據市場價格規律,生產過剩的農產品市場價格勢必壓低。
2.當地種植農不注重多元化發展,喜歡盲目跟風,跟風導致水果品種單一,銷售方向單一。跟風種植無疑害了很多菜農、果農,但是農村人爲什麼喜歡跟風?除了追求利益以外就是農業結構單一,比如種大蒜賺錢,周圍的農民都種大蒜,因爲找不到其他的可以代替大蒜的農作物,白菜、花菜也一樣。
3.農產品銷路單一,農產品銷售不好的時候往往都是整個村、整個鎮、甚至整個縣出現滯銷,農產品的單一性往往會造成產量的猛增最終導致產品滯銷。
2018年已經接近尾聲,農產品滯銷的艱難困苦歲月終將過去,展望未來,在2019年到來之際,農產品配送應該如何做才能避免在新的一年出現大面積滯銷呢?
1.在制訂種植計劃的時候,就要有個初步的銷售思路。一個小區域儘量種植單一品種,比如“一村一品”,充分發揮集體銷售的優勢。因爲有一定規模,買家會直接找上門來。洽談合理的價格;建立良好的品質基礎,形成口碑,不欺騙批發商及消費者;誠信銷售,在客戶中建立起信譽。
2.嘗試訂單農業,很多地方在做,比如東北萬畝粘高粱的種植就是採取訂單農業模式。這種方式要具備良好信用基礎,遵守合約。
3.農產品銷售有個龐大的“拼縫隊伍”-農產品配送企業。這些企業手中有豐富的客戶資源,這樣可以節約了銷售成本,也便於聯繫到一些大客戶。
4.找農產品網網絡零售商或超市對接,這種方法有效,但不能解決“量大”的根本問題。對於鮮活的農產品,這種方法也是杯水車薪。
農產品配送要多管齊下,多種模式並存,互爲補充。要未雨綢繆,要儘可能讓更多人知道你的種養殖計劃和種養殖內容,一年四季廣泛發佈供應信息,不要等到“農產品滯銷”了,才着急。成功都是給有準備的人。
相關推薦新聞